1996年,北厍镇辖元鹤、玩字、东方、朱家湾、东村、梅东、梅墩、大胜、港上、大港上、汾湖、黎星、叶周、梓树下、浮楼、大义、金塘、沈家港、大长港、北珠、吕家栅、新珠、西浜、永家、唐小、川心港、南参、渔业等28个行政村。
2001年8月,北厍镇行政村区域调整,由原来28个行政村调整为元鹤、东方、朱家湾、东村、梅东、梅墩、大胜、大港上、汾湖、黎星、叶周、梓树下、浮楼、大义、沈家港、大长港、北珠、吕家栅、新珠、永家、川心港、南参、渔业等23个行政村。
2003年7月,北厍镇第二次行政村区域调整,将23个行政村调整为东方、梅墩、黎星、汾湖、沈家港、永新、大长港、川心港、浮楼、元鹤、大胜等11个行政村。
本卷写的撤销村就是在2003年撤销的27个村,行政村就是2003年末还保留的11个村。
一、元鹤村
元鹤村位于北厍镇区正西方向500米处。村域四周环绕着元鹤荡、蚌壳荡、东长荡(含围垦区)。2000年,政区征农业税土地面积1111.86亩。下辖蛇垛港、横港上、外头湾3个自然村,8个村民小组,228户,796人。村委会驻地横港上。
(一)区划
1950年,元鹤村属芦墟区北厍镇,1956年,北厍乡北星农业社成立,1957年,北厍乡北星高级农业社成立。1958年秋,北厍公社卫星大队成立,1959年从卫星大队划出,成立金星大队。1983年,恢复乡建制,金星大队改为元鹤村,成立村民委员会。2001年8月,行政村撤并调整,元鹤村、玩字村合并成(新)元鹤村。
(二)经济
1976年,大队办五金加工、皮革、铸件等工厂。1990年,村办工业产值241万元,种粮面积998亩,粮食总产618吨,油菜籽50吨。
2000年,全村水稻面积600亩,粮食总产量355吨,油菜籽56吨,农村经济总收入1848万元,工业产值1531万元,农民人均年纯收入5335元。
(三)社会事业
1950年,蛇垛港小学创办。1967年,大队建合作医疗站。
1995年,村民饮用的自来水由北厍水厂供给。
1996年,蛇垛港小学并入北厍中心小学。是年,北厍镇在蛇垛港自筹资金建造的110千伏安北厍变电所投入使用;北厍到松陵的厍松公路贯穿全村。
2000年,全村有老年活动室2间,内设阅览、棋牌等活动用品,室外备有适应老年人用的运动器具,辟有青年活动用的篮球场、乒乓室等。
(四)历任领导
1957~1958年,高级社党支部书记:徐勤生;社长:翁福奎。
1959~1983年,历任大队党支部书记:沈茆生、徐四荣、张四龙;历任大队长:翁福奎、杨叙荣。
1983~2001年,历任村党支部书记:张四龙、池健根、任志良、徐培华、凌伟强;历任村民委员会主任:徐海元、张锦华、金永林、张兴观、张庆华;历任村经济合作社社长:杨叙荣、张兴观、凌伟强。
二、玩字村
玩字村位于北厍镇区西北部,村域与镇区距离1.5千米。东临元鹤荡、南靠东长荡,西与金家坝王家浜交界,北依沉船兜(又名石前荡)。2000年,政区征农业税土地面积796.81亩。下辖东玩字、西玩字(又名西湾)2个自然村,5个村民小组,166户,519人。村委会驻地东玩字。
(一)区划
1950年,玩字村属芦墟区北厍镇。1956年,北厍乡北星农业联合第七社成立。1957年,北厍乡银星高级农业社成立。1958年秋,北厍公社超英大队成立。1959年从超英大队划出,成立银星大队。1983年,恢复乡建制,银星大队改为玩字村,成立村民委员会。2001年3月,行政村撤并调整,元鹤村、玩字村合并成(新)元鹤村。
(二)经济
1970年,大队办银星皮鞋厂。1990年,村办工业产值11万元;种粮面积826亩,粮食总产495吨,油菜籽49吨。
2000年,全村水稻面积260亩,是年粮食总产量174吨,油菜籽32吨,农村经济总收入1962万元,工业产值1709万元,农民人均年纯收入5360元。
是年,全村从事皮鞋设计、制作、销售的人员有210人,占村总人数的26.3%、占劳动力总数的48.8%。
(三)社会事业
1962年,开办银星小学。1967年,大队建合作医疗站。1990年,居民的饮用水由苏州市达胜皮鞋总厂自办的高压水塔供应。2000年,银星小学并入北厍中心小学。
2000年,有村办卫生室1所,老年活动室1间。村民使用的自来水改由北厍水厂供给。村修筑的2米宽水泥路面村道贯通各村民小组;厍松公路穿村而过,其过境段全长1千米,过境段两侧辟为北厍镇工业聚集小区。
(四)历任领导
1957~1958年,高级社社长:柳阿春。
1959~1983年,历任大队党支部书记:吕通扶、沈茆生、张留福、钱通林、金根兴、钱通林;历任大队长:吕通扶、钱通林、钱海林、蒋会生。
1983~2001年,历任村党支部书记:金根兴、陈其榕、朱冬林、钱荣根;历任村民委员会主任:肖红旗;村经济合作社社长:杨四林、吴泉观。
三、东方村
东方村位于北厍镇区东侧,是镇村结合部的行政村,其中第1~3村民小组穿插在集镇区域内。东靠三白荡,南傍李公漾(围垦区),西连集镇区,北临元鹤荡。2002年,政区征农业税土地面积879.39亩。下辖池家湾、北塘浜、潘水港3个自然村,6个村民小组,210户,643人。村委会驻地池家湾东端。
(一)区划
1950年,东方村属芦墟区北厍镇,1956年,北厍乡东方红、新红农业社成立。1957年,北厍乡东方红高级农业社成立。1958年秋,北厍公社东风大队成立。1959年,从东风大队划出,成立东方大队。1983年,恢复乡建制,东方大队改为东方村,成立村民委员会。2003年7月,行政村撤并调整,东方村、东村村、朱家湾村合并成(新)东方村。
(二)经济
1976年,大队办窑厂。1990年,有村办企业3家,工业产值101万元。种粮面积1018亩,粮食总产629吨,油菜籽65吨。农副业总收入108万元,农民人均年纯收入1119元。
2002年,全村水稻面积721亩,粮食总产313吨,油菜籽37吨。全村有4家村办企业,职工60人,生产皮鞋、金属加工等产品。全年工业总产值1620万元,农业总产值410万元,牧业渔业70万元。人均国民生产总值8103元。农民人均年纯收入5894元。
(三)社会事业
1967年,大队建合作医疗站。1989年,村民饮用的自来水由北厍水厂供给。
2002年,有村办卫生室1所,村办老年活动室1所。2米宽的水泥路面村道沟通3个自然村。全村学龄儿童全部在北厍镇中心小学和北厍镇幼儿园就读。
(四)历任领导
1957~1958年,高级社党支部书记:朱阿桂;社长:张坤元。
1959~1983年,历任大队党支部书记:朱阿桂、张坤元、张申观;历任大队长:张坤元、朱阿桂、黄顺昌、潘晓松、朱海林、陈双林。
1983~2003年,历任村党支部书记:张申观、陈双林、姚秋华;历任村民委员会主任:朱泉根、王根仙、马祥宏;历任村经济合作社社长:陈双林、潘川生。
四、东村村
东村村位于北厍镇区的正东方向,距镇区3千米。东与芦墟的孙家湾为邻,南接东浜、李公漾(围垦区)西靠北厍集镇区,北依三白荡。2002年,政区征农业税土地面积1373.32亩。下辖北东村打铁港、油车港、潘龙港4个自然村,8个村民小组,248户、695人。村委会驻地穿心㙱大坝东端。
(一)区划
1981年9月,由东方大队的潘水港(南),东浜大队的打铁港、油车港、实验农场的北东村(东)和公社桑苗圃合并组成东村大队。1983年,恢复乡建制,东村大队改为东村村,成立村民委员会。2003年7月,行政村撤并调整,东方村、东村村、朱家湾村合并成(新)东方村。
(二)经济
1990年,村办工业产值228万元。种粮面积1452亩,粮食总产886吨,油菜籽64吨,农副业总收入225万元。农民人均年纯收入992元。
2002年,全村水稻面积834.75亩。粮食总产351.8吨,油菜籽42.1吨。村上有消防器材、水泥预制建材等4家村办企业,职工137人。部分村民利用贴近镇区条件,从事种菜养禽副业,产品直接上市场自销。全年工业总产值1076万元,农业总产值52万元,牧业渔业收入308万元,人均国民生产总值5784元,农民人均年纯收入5314元。
(三)社会事业
1981年,大队建合作医疗站。1994年,村上办自来水厂。2000年,村民饮用的自来水由北厍水厂供给。
2002年,村办卫生室1所,老年活动室1所,北厍到东浜村的砂石路面的乡道贯穿全村,全长3500米,路宽4米。2米宽的村道可以通到各村民小组。
村上的中小学生及幼儿园学生全部到北厍镇区中、小学校及幼儿园就读。
(四)历任领导
1981~2003年,历任村(大队)党支部书记:倪全景、朱善荣、倪富根、姚勤生、潘建欣(副书记主持工作);历任村民委员会主任:潘留桂、潘建欣、戴根荣;历任村经济合作社社长:陈春良、戴四金、潘建欣。
五、朱家湾村
朱家湾村位于北厍镇区东北边缘。距镇区3千米。东靠三白荡,南依元鹤荡(杨苏荡),西与金家坝的傍字村交界,北与金家坝杨文头村为邻。2002年,政区征农业税土地面积2015.14亩。下辖朱家湾、南河扇、半爿港、许家港4个自然村,11个村民小组,322户973人。村委会驻地朱家湾。
(一)区划
1950年,朱家湾村属芦墟区厍东乡。1956年,北厍乡建农一社、二社、三社3个农业社成立。1957年,北厍乡建新高级农业社成立。1958年秋,北厍公社火箭大队成立。1983年,恢复乡建制,火箭大队改为朱家湾村,成立村民委员会。2003年7月,行政村撤并调整,东方村、东村村、朱家湾村合并成(新)东方村。
(二)经济
1996年,村上有3家村办企业,职工20人,工业总产值294.95万元,利润6.89万元。水稻种植面积1914亩,粮食总产量1357吨。油菜籽总产116吨。农村经济总收入840万元,农民人均年收入4687元。
2002年,全村水稻种植906亩,粮食总产339吨,油菜籽79.1吨。全年农业产值(含林渔)484 万元,工业产值450.55 万元,人均国民生产总值9599元,农民人均年纯收入5524元。
(三)社会事业
1949年,村上有朱家湾、半爿港、南无扇3所小学。1967年,大队建合作医疗站。1983年,半爿港、南无扇2所村办小学并入朱家湾小学。1996年,村上建自来水厂,2000年,村民用自来水由北厍水厂供给。
2001年,村上有卫生室和老年人活动室。2米宽水泥路面的村道沟通各自然村。全村学龄儿童全部转入北厍中心小学就读。
(四)历任领导
1957~1958年,高级社党支部书记:张福生;社长:周荣弟。
1959~1983年,历任大队党支部书记:梅锦裳、徐文祥、金桂珍(女)、严三观、张传根、张福生、唐雪生、张福生、胡菊珠(女)、金小荣、缪其根;历任大队长:严三观、叶桂兴、张福生、严三观、潘天云。
1983~2003年,历任村党支部书记:缪其根、费雪荣、缪建根、蒋菊珍(女)、朱祖元;历任村民委员会主任:潘天荣、钱林根、费其荣、李惠荣、钱林根;历任村经济合作社社长:费其荣、潘天荣、朱祖元(兼)。
六、梅东村
梅东村位于北厍镇区的东南侧,为城乡结合部。东临李公漾,南靠濮家荡,西、北连接镇区。2002年,政区征农业税土地面积1581.34亩。下辖墩头港、南东村、南港东、梅墩桥东、田垛里5个自然村,8个村民小组,305户,897人。村委会驻地实验农场。
(一)区划
1979年,由墩头港、南东村、南港东、梅墩桥东、田垛里等自然村组成北厍公社实验农场。1981年9月,实验农场改称梅东大队。
1983年8月,恢复乡建制,梅东大队改为梅东村,成立村民委员会。2003年7月,行政村撤并调整,梅墩村、梅东村合并成(新)梅墩村。
(二)经济
1990年,村上有3家村办企业,工业产值82万元;种粮面积1452亩,粮食总产873吨,油菜籽68吨,农副业总收入270万元,农民人均年纯收入1010元。
2002年,全村种植水稻面积989.6亩,粮食总产291.7吨,油菜籽32.2吨。村办企业有粉末厂、家具厂等3家,职工137人。全年工业产值943万元,农业(含牧渔业)产值497万元,人均国民生产总值6331元、农民人均年纯收入5691元。
(三)社会事业
1981年,大队建合作医疗站。1991年,村民饮用的自来水全部由北厍水厂供给。
2002年,村上有卫生室1所,村办老年活动室1所。全村学龄儿童及幼儿全部在北厍小学及北厍中心幼儿园就读。
全村的村道全部为2米宽水泥路面,可以通到各个自然村。
(四)历任领导
1979~1983年,历任大队党支部书记:许善希;大队长:顾仁金。
1983~2003年,历任村党支部书记:潘志荣、叶国中、朱雪龙;历任村民委员会主任:潘志荣、叶美华(女)、邱开明、叶炳根;历任村经济合作社社长:顾才荣、朱雪龙、张美华。
七、梅墩村
梅墩村位于北厍镇区正南方,为城乡结合部。东邻濮家荡围垦区,南接大义、浮楼村,西连双珠荡,北连镇区。2002年,政区征农业税土地面积1145.91亩。下辖梅墩桥西、南港西、金家浜、硖港里4个自然村,6个村民小组,362户,1035人。村委会驻地北厍集镇入口处西北。
(一)区划
1950年,梅墩村属黎里区新珍乡。1956年,新珍乡梅建、农业合作一社、二社、新珍社成立。1957年,北厍乡新珍、新登高级农业社成立。1958年秋,北厍公社东风大队成立,1963年,原东风大队的梅墩、南港、金家浜、狭港里4个自然村组成梅墩大队。1983年8月,恢复乡建制,梅墩大队改为梅墩村,成立村民委员会。2003年7月,行政村撤并调整,梅墩村、梅东村合并成梅墩村。
(二)经济
1958年,大队创办东风木器厂。1990年,有3家村办企业,工业产值4003万元。种粮面积1110亩,粮食总产725吨,油菜籽47吨。农副业总收入156万元,农民人均纯收入1276元。
2002年,全村水稻种植面积459.5亩,粮食总产215.2吨、油菜籽32.9吨。村办工业有北厍涂层厂、北厍化工厂、北厍助剂厂5家企业,职工252人。全年工业产值1647万元,农业产值(含林牧、渔业)185万元,人均国民生产总值8024元、农民人均纯收入5868元。
(三)社会事业
1964年,梅墩小学创办。1967年,大队建合作医疗站。1987年起,村民饮用的自来水由北厍水厂供应。1996年,梅墩小学并入北厍中心小学。
2002年,村上有卫生室2间,老年活动室2间,卫生室与老年活动室同处一幢新建造的160平方米楼房内。2米宽水泥路面的村道沟通各自然村。全村中小学生及幼儿园学生全部在北厍中学、小学及幼儿园就读。
(四)历任领导
1957~1958年,历任高级社党支部书记:沈荣甫、潘进福、叶桂兴、杨根海;社长:吴福生、姚兴福、肖文生、叶阿三。
1958~1983年,历任大队党支部书记:沈荣甫、肖洪福、朱金林、杨根海、姚兴福、陈金根;历任大队长:吴福生、周胜祖、姚文清。
1983~2003年,历任村党支部书记:陈金根、章菊荣、姚秋云、周兴其;历任村民委员会主任:姚文清、章菊荣、谢玉英(女)、沈宝兴、周兴其,顾林华;历任村经济合作社社长:沈志文,周兴其。
八、东浜村
东浜村位于北厍镇区的东端,距镇区3千米。东连芦墟的西张港,南接港上村,西靠李公漾围垦区,北邻芦墟孙家湾。2000年,政区征农业税土地面积1128.59亩。下辖东浜、西浜、打铁港、油车港4个自然村,6个村民小组,215户,679人。村委会驻地东浜自然村。
(一)区划
1950年,东浜村属芦墟区厍民乡。1955年,厍民乡胜利初级社成立。1956年,汾溪乡五丰高级农业社成立。1958年秋,北厍公社五丰大队成立。1963年5月,撤销五丰大队,改称东浜大队。1983年,恢复乡建制,东浜大队改为东浜村,成立村民委员会。2001年8月,行政村撤并调整,东浜村、港上村合并成大胜村。
(二)经济
1990年,种粮面积1137亩,粮食总产687吨,油菜籽57吨。农副业总收入184万元,农民人均年纯收入1014元。
2000年,全村种植水稻面积580亩,粮食总产450.9吨,油菜籽85.2吨,农、渔业产值310万元;村办企业有北厍化学纤维油剂厂,专供化纤织物生产用油剂,职工24人,工业产值3000万元,年利润230万元。全村人均国民生产总值10130元,农民人均年纯收入5732元。
(三)社会事业
1964年,大队开办东浜小学。1967年,大队建合作医疗站。1990年,东浜小学并入大胜小学。1994年,村办自来水厂建成启用。
2000年,村上有卫生室1所,村老年活动室1间,318国道东玲段到东浜自然村简易公路建成,全长3000米,宽4米,砂石路面。全村学龄儿童全部到大胜小学就读。2003年,村民饮用的自来水由北厍水厂供给。
(四)历任领导
1957~1958年,高级社党支部书记:陆叙生;社长:凌桂兴。
1958~1983年,历任大队党支部书记:陆叙生、倪全景、凌永平、陈根荣、凌永平;历任大队长:凌桂兴、陈阿四、张桂生、张永生、凌永平。
1983~2000年,历任村党支部书记:凌永平、陈菊荣、盛夫其、沈大元;历任村民委员会主任:钱四金、潘荣、钱四金、凌文海、潘荣;历任村经济合作社社长:张其生、沈伯年、王昌华。
九、港上村
港上村位于北厍镇区东端,距镇区3千米。东与芦墟的西张港相邻,南与道士浜为界,西靠野鸭荡,北至大胜圩中心的下浜。2000年,政区征农业税土地面积1095.28亩。下辖港上、盛家湾2个自然村,8个村民小组,244户,706人。村委会驻地港上胜秀桥南堍。
(一)区划
1950年,港上村属芦墟区厍民乡。1955年,厍民乡和平初级社成立。1956年,汾溪乡五丰高级农业社成立。1958年秋,北厍公社五丰大队成立。1963年5月,撤销五丰大队,改称港上大队。1983年,恢复乡建制,港上大队改为港上村,成立村民委员会。2001年8月,行政村撤并调整,东浜村、港上村合并成大胜村。
(二)经济
1990年,有村办企业3家,工业产值103万元;种粮面积1079亩,粮食总产656吨,油菜籽49吨。农副业总收入207万元,农民人均年纯收入1109元。
2000年,全村种植水稻面积561.4亩,总产粮食330.5吨,油菜籽78.1吨,农、渔业产值411万元;村上有电器材料厂、水泥制品厂等3个企业,职工人数15人,工业产值1624万元。全村人均国民生产总值8103元,农民人均年纯收入5300元。
(三)社会事业
民国2年(1913年),北厍乡立第四初等小学成立。1964年,改称港上小学。
1967年,大队建合作医疗站。1990年,港上小学并入大胜小学。1995年,村创办自来水厂,水源取自中心荡湖水。
2000年,学龄儿童在大胜小学就读。村上有卫生室、老年活动室各1所。2米宽水泥路面村道通到各村民小组。318国道东玲段延伸至东浜乡道在村中心通过,全长2000米,宽4米,水泥路面。2003年,村民饮用的自来水由北厍水厂供水。
(四)历任领导
1963~1983年,历任大队党支部书记:陈金海、钱益鹏、陈根荣;历任大队长:陈留金、胡留桂、陈松官。
1983~2000年,历任村党支部书记:陈根荣、许善希、钱志康、陈龙其、陈品荣、沈大元(兼);历任村民委员会主任:钱益鹏、陈龙其、张惠中、张留海、陈建新、盛群荣;历任村经济合作社社长:钱志康、盛夫其、张留海。
十、汾湖村
汾湖村位于北厍镇区南端,距镇区5千米。东与芦墟的荣字村交界,南临汾湖,西依浦家埭港,北至大港上村的大港(北),全村坐落在大富圩上。2002年,政区征农业税土地面积981.04亩。下辖湖滩上,浦家埭大港(南)3个自然村,6个村民小组,280户,855人。村委会驻地浦家埭。
(一)区划
1950年,汾湖村属黎里区天福乡。1955年,天福乡河滩、大富初级社成立。1956年,南莺乡汾湖高级农业社成立。1958年秋,北厍公社钢铁大队成立。1963年5月,钢铁大队分出汾湖大队。1983年,恢复乡建制,汾湖大队改为汾湖村,成立村民委员会。2003年7月,行政村撤并调整,汾湖村、大港上村合并成汾湖村。
(二)经济
1965年,大队创办建筑工程队。80年代初,大队办第三轧钢厂、农机修造厂等企业。1990年,村办企业5家,工业产值696万元。种粮面积1018亩,粮食总产756吨,油菜籽44吨。农副业总收入125万元,农民人均年纯收入1122元。
2002年,全村种植水稻面积671亩,粮食总产464.4吨,油菜籽90.8吨,农业产值76万元,工业产值5045万元,人均国民生产总产值34432元,农民人均年纯收入6446元。
(三)社会事业
1950年,天福乡湖滩小学创办。1964年改称汾湖小学。1967年,大队建合作医疗站。1992年,村上办自来水厂。
1996年,村出资修筑的2条可通行汽车公路总长1000米,宽4米,砂石路面。2米宽水泥路面的村道长2500米,沟通各自然村和村民小组及各企业。村卫生室、老年活动室都设在村委会大院内。1997年,汾湖小学并入大港上小学。
2002年,学龄儿童全部在北厍徐金小学就读。村办自来水厂仍在供水。该村列入北厍镇汾湖工业聚集区,先后有吴江强塑阀门管材厂、吴江生达通讯材料厂、吴江通达机械配套厂等企业进驻。
(四)历任领导
1957~1958年,高级社党支部书记:费阿虎;社长:袁福根。
1963~1983年,历任大队党支部书记:杨寿福、吴阿三、刘文宝(女)、吴阿三;历任大队长:费六金、吴阿三、杨寿福、沈继荣。
1983~2003年,历任村党支部书记:吴阿三、沈继荣、浦培庭、丁惠中;历任村民委员会主任:沈继荣、沈海根、顾荣方、吴勤林、杨桂福、王建新;村经济合作社社长:顾法荣。
十一、大港上村
大港上村位于北厍镇区的东南部,距镇区4千米。东与芦墟的荣字村交界,南与汾湖村的大港上(南)隔河相望,西与叶周村的东胃、浮楼村的圣堂港为界,北靠婆子兜长方荡。2002年,政区征农业税土地面积1294.81亩。下辖大港上(北)、费家埂、金字、长葑4个自然村,11个村民小组,352户,1187人。村委会驻地费家埂南端。
大港上(北)西段是汾湖柳氏(柳亚子远祖)在北厍的第二个定居点。
(一)区划
1950年,大港上村属黎里区天福乡。1955年,天福乡大埂联社、葑金一社、葑金二社3个初级社成立。1956年,南莺乡汾湖高级农业社成立。1958年秋,北厍公社钢铁大队成立。1963年5月,钢铁大队分出汾湖大队,大港上村仍属钢铁大队。1983年,恢复乡建制,钢铁大队改为大港上村,成立村民委员会。2003年7月,行政村撤并调整,汾湖村、大港上村合并成(新)汾湖村。
(二)经济
1965年,大队创办钢铁大队造船厂。1978年,大队创办砖瓦厂和轧钢厂。
1990年,村办企业4家,工业产值252万元;种粮面积1191亩,粮食总产868吨,油菜籽56吨,农副业总收入231万元,农民人均年纯收入1107元。
2002年,全村种植水稻面积945.9亩,粮食总产669.9吨,油菜籽105.1吨,农业产值105.68万元;村办工业有造船厂、特种链条厂、金属制品厂等6家企业,职工90人。工业产值1754.5万元。全村人均国民生产总值6343元,农民人均年纯收入5680元。
(三)社会事业
1955年,大埂小学创办。1964年,大埂小学更名钢铁小学。
1967年,大队建合作医疗站。1983年,钢铁小学更名为大港上小学。1995年,村办自来水厂(厂址钢铁排灌站旁),水源取自深井水,供给全部村民和叶周村的东胃自然村村民的饮用水。
1995年,修筑厍星路徐金小学段至到大港上村委会的乡道,为村内沟通第一村民小组到第四村民小组的行车道路,长700米,宽4米,砂石路面。村出资修筑从318国道东西港段到村委会的简易公路。2米宽水泥路面的村道300米,通达各村民小组。
1996年,大港上小学施教区覆盖大港上村、汾湖村、叶周村的东胃自然村。村上有卫生室1所,驻在村委会院内,配有卫生员2人。老年人活动室配备专人管理兼服务,有棋牌阅览室常年开放。
2001年,大港上小学撤销,1~4年级学生转入徐金小学,5~6年级学生转入北厍中心小学就读。
2003年,村民用水改由北厍自来水厂管网供水。
(四)历任领导
1958~1983年,历任大队党支部书记:费阿虎、费荣根、顾金观;历任大队长:袁福根、费荣根、杨荣林。
1983~2003年,历任村党支部书记:顾金观、费耿生、顾金观、浦建平、费庆丰;历任村民委员会主任:钱根福、杨三林、杨其荣、费庆丰;历任村经济合作社社长:费耿生、杨瑞其、费耿生。
十二、黎星村
黎星村位于北厍镇区南端,距镇区5千米。东靠浦家埭港,南傍太浦河,西临木瓜荡,北与叶周村金家湾,浮楼村的庙港上为邻。2002年,政区征农业税土地面积1050.91亩。下辖张家港、蛇笼湾、桥外头、葫芦兜、东迎浜、钱家湾塘、小姚港6个自然村,6个村民小组,208户,720人。村委会驻地葫芦兜。
葫芦兜自然村是张应春烈士出生地,是民国时期黎里区的尤港乡、新中国成立后的黎里区天福乡、南莺乡政府驻地。
(一)区划
1950年,黎星村属黎里区天福乡。1955年,黎星、红光2个初级社成立。1956年,南莺乡黎星高级农业社成立。1958年秋,黎里公社黎星大队成立。1962年4月,黎星大队划归北厍公社。1983年,恢复乡建制,黎星大队改为黎星村,成立村民委员会。2003年7月,行政村撤并调整,黎星村、梓树下、叶周村合并成(新)黎星村。
(二)经济
1974年,大队创办木器厂、水泥制品厂等企业。1990年,村办企业3家,工业产值1204万元。种粮面积1071亩,粮食总产782吨,油菜籽39吨。农副业总收入99万元,农民人均年纯收入1084元。
2002年,种植水稻面积528.3亩,粮食总产332.4吨,油菜籽53.3吨,农业产值49.89万元。村办企业有黎星木器厂、纺织浆料厂、水泥制品厂等,职工74人,工业产值1804万元。纺织浆料厂生产的产品获得江苏省“金牛奖”荣誉。全村人均国民生产总值17347元,农民人均年纯收入5700元。
是年,镇办大型企业苏州科达电梯厂、隆邦纸制品厂、外资西尔康电梯配件厂分布在蛇笼湾的周围。北厍供销社、农行北厍营业所、北厍邮政、电信局均在村内设有分支机构。
(三)社会事业
民国35年(1946年),黎里区尤港乡第六保国民学校成立。1950年,黎里区尤港乡第六保国民学校改称葫芦兜小学。1964年,葫芦兜小学改称黎星小学。
1967年,大队建合作医疗站。1988年,村上与苏州科达电梯厂共同投资建造水塔式自来水厂,该水厂是全镇农村的第一家。
1996年,村上建农贸市场,分室内、室外2个交易点,占地500平方米。市场辐射到汾湖村、叶周村。
1998年,黎星小学并入徐金小学。2000年,村民用水改由镇自来水厂供给。
2002年,村上有卫生室、老年活动室,因所需设施齐全,地方宽畅,邻村的汾湖村、叶周村以及梓树下村的病员、老人也来就医和活动。村上有2米宽水泥路面的村道2000米,通到各村民小组和队办企业。
(四)历任领导
1957~1958年,高级社党支部书记:顾秀春、褚福生;社长:徐天喜。
1958~1983年,历任大队党支部书记:钱宝龙、徐天希、倪福观;历任大队长:褚仁达、于阿多、陆阿永。
1983~2003年,历任村党支部书记:于苏兴、张兴龙、张三林、张锦华;历任村民委员会主任:张仁荣、张三林、张锦华、张家舟;历任村经济合作社社长:张三林、张兴龙、张君骥。
十三、梓树下村
梓树下村位于北厍镇区的东南部,距镇区5千米。东接黎星村的东迎浜、浮楼村的庙港上,南傍木瓜荡,西临台字潭荡,北与金塘村的小濛浜交界。2002年,政区征农业税土地面积1341.32亩。下辖吕家浜、汝家湾、清风桥、梓树下、东濛湾5个自然村,9个村民小组,239户,608人。村委会驻地梓树下。
(一)区划
1950年,梓树下村属黎里区南莺乡,1955年,南莺乡黎明、东方2个初级社成立,1956年,南莺乡黎明高级农业社成立。1958年秋,黎明大队成立归属黎里公社。1962年4月,黎明大队划归北厍公社。1983年,恢复乡建制,黎明大队改为梓树下村,成立村民委员会。2003年7月,行政村撤并调整,黎星村、梓树下、叶周村合并成(新)黎星村。
(二)经济
1990年,有村办企业6家,工业产值143万元。种粮面积1281亩,粮食总产788吨,油菜籽63吨,农副业总收入123万元,农民人均年收入1153元。
2002年,全村种植水稻面积604.46亩,粮食产量292吨,油菜籽60.5吨,农业产值 51.27万元。村办工业有建筑用的PDC油胶、纺织用的油剂浆料等4家企业,职工60人,工业产值361万元。全村人均国民生产总值6776元,农民人均年纯收入5460元。
(三)社会事业
民国38年(1949年),黎里区池树乡梓树下国民学校成立。1967年,大队建合作医疗站。
1995年,梓树下小学并入黎星小学。
1997年起,村民开始饮用村办水厂生产的自来水。2001年,水厂停办,接上北厍镇水厂管网。
2002年,村上有老年人活动室1间,配有专人管理服务,备有专用场所,内设棋牌室、阅览室。村内有双珠公路通过;有厍星路烈士墓直到梓树下自然村乡道,全长1.5千米,宽4米,水泥路面。还有通往各自然村的村道长2000米,2米宽,水泥路面。
(四)历任领导
1957~1958年,高级社党支部书记:张荣兴;社长:屠老虎。
1958~1983年,历任大队党支部书记:屠老虎、于六根、唐建新;历任大队长:于六根、吴玉生、吕伯泉。
1983~2003年,历任村党支部书记:唐建新、钱永明、任文荣;历任村民委员会主任:屠海明、任文荣、钮美华(女)、屠明学;历任村经济合作社社长:吕伯泉。
十四、叶周村
叶周村位于北厍镇区南部,距镇区3千米。东临浦家埭港,南接张家港和莲荡,西傍厍星路,北依天花荡。2002年,政区征农业税土地面积1004.68亩。下辖叶家埭、周家湾、东胃、东小港、天花荡、西小港、金家湾7个自然村,10个村民小组,256户,774人。村委会驻地唐家浜弥陀庵,又名“真武庙”,是座古庙,明代文学家叶绍袁与庙内的道士结为好友,叶绍袁著《湖隐外史》中多次提及。
(一)区划
1950年,叶周村属黎里区天福乡。1955年,天福乡东天一社、二社、三社和叶周4个初级社成立。1957年,南莺乡新丰高级农业社成立。1958年秋,北厍公社团结大队成立。1963年5月,从团结大队分出叶周大队。1983年,恢复乡建制,叶周大队改为叶周村,成立村民委员会。2003年8月,行政村撤并调整,黎星村、梓树下、叶周村合并成(新)黎星村。
(二)经济
1974年,大队办砖瓦厂。1990年,村办企业2家,工业产值86万元;种粮面积1135亩,粮食总产740吨,油菜籽47吨,农副业总收入142万元,农民人均年纯收入1114元。
2002年,全村种植水稻面积761.12亩,粮食总产586.1吨,油菜籽95.1吨,农业产值270万元;村办工业有吴江鸿羽皮鞋厂、北厍叶周造船厂、北厍溶剂厂等4家企业,职工130人,工业产值3980万元。全村人均国民生产总值13352元,农民人均年纯收入5131元。
(三)社会事业
1950年,徐金小学创办。1967年,大队建合作医疗站。
1998年,村创办自来水厂,村民开始饮用自来水。
2001年,村上有卫生室、老年人活动室,与村委会设在同一大楼内,厍星公路穿村而过。徐金小学旁设有公交车(小客车)停靠站。全长1500米的水泥路面村道通达各村民小组及队办企业。村办自来水厂并入北厍水厂管网。
(四)历任领导
1963~1983年,历任大队党支部书记:金永昇、顾仁金、顾金观;历任大队长:沈金林、顾仁金。
1983~2003年,历任村党支部书记:顾根金、金雪荣、鲁兴龙、杨明华、汝国强、袁耀明、潘跃、顾建强、顾觉民;历任村民委员会主任:顾小才荣、顾四林、杨明华、杨金龙;历任村经济合作社社长:张新明、顾小才荣、叶昌观。
十五、大义村
大义村位于北厍集镇区南部,距镇区2千米。东靠野鸭荡,南与圣堂港、西浮楼交界,西接金塘港、双珠荡,北与金家浜、硖港里为邻。2002年,政区征农业税土地面积1809.99亩。下辖东庄头、大义、西姚浜3个自然村,13个村民小组,368户,1120人。村委会驻地大义湾里。
(一)区划
1950年,大义村属黎里区新珍乡。1955年,新珍乡东庄联社、三社、西姚一社、二社、三社、大利一社、二社等7个初级社成立。1956年,北厍乡新星高级农业社成立。1958年秋,北厍公社幸福大队成立。1983年,恢复乡建制,幸福大队改为大义村,成立村民委员会。2003年7月,行政村撤并调整,大义村、沈家港村合并成(新)沈家港村。
(二)经济
1990年,村办企业工业产值98万元。种粮面积1860亩,粮食总产1189吨,油菜籽87吨,农副业总收入214万元,农民人均年纯收入1068元。
2002年,全村种植水稻面积1218.4亩,粮食总产699吨,油菜籽146.7吨。全年农业产值1170万元;村办工业有水泥制品厂、塑料制品厂、装饰材料厂等4家企业,职工80人,工业产值1584万元。全村人均国民生产总值6563元,农民人均年纯收入5715元。
(三)社会事业
民国2年(1913年)创办北厍乡立第二初等小学(后称大义小学)。民国35年,黎里区尤港乡第十保国民学校成立。
1996年,村上有大义小学,全村学龄儿童都在该校就读;村办卫生室占地面积50平方米、配有卫生员2人;老年活动室占地面积40平方米,书报、棋牌样样俱全。1967年,大队建合作医疗站。1995年,村办自来水厂。
1998年,在厍星路东侧建成两个居民点,有35户居民入住。居民点内开设副食品、油酱、烟糖等店铺。是年,村上居民用水接通镇自来水厂。
2002年,村内长2500米、宽2米的水泥路村道通达各村民小组。村内有厍星公路、沈(家港)大(胜)公路通过。是年,大义小学撤并后,小学生转入北厍中心小学就读。
(四)历任领导
1957~1958年,高级社党支部书记:姚宝生;社长:张根珠(女)。
1958~1983年,历任大队党支部书记:吕福昶、潘进福、凌桂兴、姚宝生、张菊林、朱富林、殷建芳;历任大队长:姚兴福、姚宝生、张根珠(女)、殷留海、徐胜林、朱留根、汝雪荣、徐根传。
1983~2003年,历任村党支部书记:许仁林(副书记主持工作)、徐根传、费荣林(副书记主持工作)、倪生生、殷根林、姚永国;历任村民委员会主任:费荣林、姚永国、许雄其;历任村经济合作社社长:徐根传、倪生生、许雄其、姚永国。
十六、金塘村
金塘村位于北厍镇区中部,距镇区4千米。东接西浮楼、西姚浜,南靠东濛湾、西傍沈家港,北连野人浜。2000年,政区征农业税土地面积1307.35亩。下辖小濛浜、金塘港2个自然村,10个村民小组,215户,551人。村委会驻地金塘港南询庵。
(一)区划
1950年,金塘村属黎里区新珍乡。1955年,金塘、西小初级社成立。1956年,北厍乡西星高级农业社成立。1958年秋,北厍公社胜利大队成立。1963年5月,从胜利大队分出金塘大队。1983年,恢复乡建制,金塘大队改为金塘村,成立村民委员会。2001年8月,行政村撤并调整,金塘村、沈家港村合并成(新)沈家港村。
(二)经济
1976年,大队办砖瓦厂。1990年,村办企业工业产值107万元。种粮面积1290亩,粮食总产840吨,油菜籽68吨,农副业总收入114万元,农民人均年纯收入1127元。
2000年,全村种植水稻面积561.2亩,粮食总产331吨,油菜籽62吨,农业产值38.14万元;村办工业有溶剂厂、防水涂料厂等4家企业,职工60人,工业产值1200万元。全村人均国民生产总值6528元,农民人均年纯收入4950元。
(三)社会事业
民国36年(1947年),黎里区池树乡国民学校成立(后称金塘小学)。1967年,大队建合作医疗站。
1995年,村办自来水厂向村民供水。
1996年,村上有1所金塘小学,全村学龄儿童都在该校就读。村有卫生室2间,配备卫生员2人;老年人活动室与村委会在同一院子内,备有棋牌室、阅览室等。
2000年,村民饮用水改由北厍水厂供给。村内的水泥路面村道可通到各村民小组。
2001年9月,金塘小学撤销,学生到徐金小学就读。
(四)历任领导
1963~1983年历任大队党支部书记:于阿四、费阿虎、周明卿、唐富根;历任大队长:沈彭林、董留根、唐富根、董留根、潘炳荣。
1983~2001年历任村党支部书记:唐富根、顾明华(代理)、徐德荣、顾洪飞、张海根;历任村民委员会主任:徐德金、张菊根、顾明华、钱金焕、钱烈民;历任村经济合作社社长:张海根、汝发龙、张海根、顾明华。
十七、沈家港村
沈家港村位于北厍镇区中部,与金塘村并列,距镇区4千米。东靠金塘港、双珠荡、南与西部临杨墅荡,北依蚌壳荡。2001年,政区征农业税土地面积2049.89亩。下辖西濛港、沈家港、程和浜、野人浜、小港里、珍字埂6个自然村,15个村民小组,351户,964人。村委会驻地程和浜。
(一)区划
1950年,沈家港村属黎里区新珍乡。1956年,新珍乡新胜、西小联社、小人联社、西新等4个初级社成立。1957年,北厍乡西星高级农业社成立。1958年秋,北厍公社胜利大队成立。1983年,恢复乡建制,胜利大队改为沈家港村,成立村民委员会。2001年8月,行政村撤并调整,金塘村、沈家港村合并成沈家港村。2003年7月,行政村撤并调整,大义村、沈家港村合并成(新)沈家港村。
(二)经济
1990年,有村办企业3家,工业产值152万元。种粮面积2017亩,粮食总产1166吨,油菜籽84吨,农副业总收入213万元,农民人均年纯收入1102元。
2000年,全村种植水稻面积1096亩,粮食总产585.3吨,油菜籽103.1吨,农业产值70.35万元,村办工业有绝缘油漆、涂料等3家,职工80人,工业产值2500万元。全村人均国民生产总值14614元,农民人均年纯收入5581元。
(三)社会事业
民国21年(1932年),黎里区池树乡沈家港国民学校成立。1967年,大队建合作医疗站。
1996年,全村的学龄儿童都在西新小学就读。有村办医务室2间,配卫生员2人。一条长2000米,宽4米的村道沟通各自然村及村境内的各企业。村办自来水厂建成,为村民供水。是年,坐落在该村的临沪发电厂建设启动。
2001年,村民饮用的自来水接通北厍自来水厂管网。是年,西新小学撤并,学生并入徐金小学就读。
(四)历任领导
1957~1958年,高级社党支部书记:顾少云;社长:费海生。
1958~1983年,历任大队党支部书记:唐雪生、顾少云、李冠华、沈永清、李福彪、施泉荣;历任大队长:肖洪福、张顺生、潘根荣。
1983~2003年,历任村党支部书记:施泉荣、施传根;历任村民委员主任:鲁家华、徐德荣、徐元章(女)、费荣根、邱其华;历任村经济合作社历任社长:潘根荣、鲁家华、李金华、施传根。
十八、北珠村
北珠村位于北厍镇区中部,距镇区2千米。东靠东长荡围垦区,南邻新珠村的大珠港,西临直开漾、四方荡,北连金家坝石前村。2002年,政区征农业税土地面积1902.84亩。下辖东长、姚家埂、北珠3个自然村,11个村民小组,368户,959人。村委会驻地北珠。
(一)区划
1950年,北珠村属芦墟区北厍镇。1956年,北厍乡北星初级社成立。1957年,北厍乡北星高级农业社成立。1958年秋,北厍公社超英大队成立。1983年,恢复乡建制,超英大队改为北珠村,成立村民委员会。2003年8月,行政村撤并调整,北珠村、大长港村合并成(新)大长港村。
(二)经济
1990年,村办企业1家,工业产值142万元。种粮面积1865亩,粮食总产1133吨,油菜籽88吨,农副业总收入230万元,农民人均年纯收入1251元。
2002年,种植水稻面积929.66亩,粮食总产598.6吨,油菜籽81.4吨,农业产值701万元;村办企业2家,职工16人,工业产值257万元。全村人均国民生产总值9579元,农民人均年纯收入5661元。
(三)社会事业
1964年,村上有超英、东长2所小学。1967年,大队建合作医疗站。
1977年,超英、东长小学合并成超英大队九年制学校。1991年,村办自来水厂建成启用。
1996年,村内有1所东长小学,全村学龄儿童都在该校就读。有村办卫生室和老年活动室。1998年,村自来水厂停办,村民饮用的自来水由北厍水厂供给。
2001年,北厍到南参的乡道经过村域内,过境乡道长500米,宽4米,水泥路面。2米宽的水泥村道通往各村民小组,全长2500米。是年,东长小学撤并入北厍中心小学,学生转入北厍中心小学就读。
(四)历任领导
1957~1958年,高级社党支部书记:肖伯康;社长:姚桂兴。
1958~1983年,历任大队党支部书记:肖伯康、姚阿龙、吕福昶、金人杰、周小通;历任大队长:姚桂兴、周阿通、周云林、肖天生、潘智明、孙元珠(女)、秦云方。
1983~2003年,历任村党支部书记:肖桂通、秦云方、张洪林、张桂方、肖金华、杨中贤;历任村民委员会主任:张桂芳、张少云、张洪林、孙元珠(女)、肖金华、杨中贤;历任村经济合作社社长;秦云方、张桂芳、姚凤根、肖金华、杨中贤。
十九、大长港村
大长港村位于北厍镇区北部边缘,距镇区3千米。东临四方荡、老人荡,南连唐小的小长自然村,西与南参村交界,北邻金家坝的梅家栅。2002年,政区征农业税土地面积1983.45亩。下辖大长浜、大长港、翁家港、廊庙湾4个自然村,11个村民小组,310户,825人,村委会驻地大长港港北。
(一)区划
1950年,大长港村属芦墟区厍西乡。1956年,北厍乡红胜合作一社、二社2个初级社成立。1957年,北厍乡红星高级农业社成立。1958年秋,北厍公社红星大队成立。1983年,恢复乡建制,红星大队改为大长港村,成立村民委员会。2003年7月,行政村撤并调整,北珠村、大长港村合并成(新)大长港村。
(二)经济
1990年,村办企业工业产值184万元。种粮面积2023亩,粮食总产1187吨,油菜籽89吨,农副业总收入204万元,农民人均年纯收入1106元。
2002年,全村种植水稻面积760.66亩,粮食总产413吨,油菜籽90.2吨,农业产值450万元;村办工业门类多,有触煤剂化工产品、树脂产品、三夹板、金粉、废钢铁压块、热轧圆钢、扁钢等11家村办企业,职工人数56人,工业产值1150万元。全村人均国民生产总值14703元,农民人均年纯收入5518元。
(三)社会事业
民国36年(1947年),芦墟区元鹤乡第六保国民学校成立。1967年,大队建合作医疗站。1991,村办自来水厂建成启用。
1996年,村内有1所大长港小学,全村学龄儿童都在该校就读。村卫生室占地面积50平方米,配卫生员2人。村有老年活动室1间,占地面积40平方米,室内报刊、棋牌一应俱全。2000年,村自来水停办,村民饮用水改由北厍自来水厂供给。
2001年,一条长1000米、宽2米的水泥路村道贯穿各自然村。是年,大长港小学撤并入北厍中心小学,学生转入北厍中心小学就读。
(四)历任领导
1957~1958年,高级社党支部书记:浦志澄、杨德卿;社长:杨德卿。
1959~1983年,历任大队党支部书记:杨德卿、浦志澄、计生观;历任大队长:杨德卿、金宝荣、徐文钊。
1983~2003年,历任村党支部书记:计生观、杨月卿、凌海林、庄荣根、王炳祥;历任村民委员会主任:杨月卿、凌海林、徐文钊、徐海荣、金胜祥、杨红来;历任村经济合作社社长:徐文钊、杨林生。
二十、新珠村
新珠村位于北厍镇区中部,距镇区2千米,东与沈家港的珍字埂接界,南靠邵伯荡,西靠吕家栅自然村,北依北珠村的姚家埂。2002年,政区征农业税土地面积1752.06亩。下辖新珠港、大珠浜、大珠港3个自然村,11个村民小组,292户,713人。村委会驻地新珠港自然村东侧。
(一)区划
1950年,新珠村属黎里区大阳乡。1955年,太阳乡民丰初级社成立。1956年,大阳乡联丰高级农业社成立。1958年秋,北厍公社卫星大队成立。1963年5月,从卫星大队分出新珠大队。1983年,恢复乡建制,新珠大队改为新珠村,成立村民委员会。2003年7月,行政村撤并调整,新珠村、吕家栅村、永家村合并成永新村。
(二)经济
1990年,村办企业1家,工业产值41万元;种粮面积1743亩,粮食总产1054吨,油菜籽92吨,农副业总收入193万元,农民人均年纯收入1060元。
2002年,全村种植水稻面积671亩,粮食总产329吨,油菜籽116吨,农业产值795.6万元;工业产值610万元。全村人均国民生产总值7251元,农民人均年纯收入6136元。
(三)社会事业
1964年,大队办新珠小学。1967年,大队建合作医疗站。1991年,村上建自来水厂。1996年,村自来水厂停办,村民饮用水改由北厍自来水厂供给。
1996年,村上有新珠小学,全村学龄儿童都在该校就读。村办的卫生室占地面积50平方米;老年活动室有书报、棋牌等学习、娱乐用品。
2001年,新珠小学撤并入北厍中心小学,学生转入北厍中心小学就读。北厍到永和港的乡道贯穿全村。
(四)历任领导
1963~1983年历任大队党支部书记:戴金荣、陈天生、孙明其;历任大队长:陈天生、徐阿通、孙七根。
1983~2003年历任村党支部书记:孙明其、孙高生、孙明其;历任村民委员会主任:孙七根、孙宝忠、翁申荣;历任村经济合作社社长:孙宝忠、徐建荣、孙宝忠。
二十一、吕家栅村
吕家栅村位于北厍镇区中南部边缘,距镇区4千米。东靠邵伯荡、新珠港,南依北白荡(又名柏家荡),西连北富浜、鸭头湾,北傍八宝荡(又名南白荡)。2002年,政区征农业税土地面积1409.31亩。下辖吕家栅、张家浜、小富3个自然村,4个村民小组,193户,623人。村委会驻地吕家栅自然村东端。
(一)区划
1950年,吕家栅村属黎里区大阳乡。1955年,太阳乡新丰、联丰初级社成立。1956年,大阳乡联丰高级农业社成立。1958年秋,北厍公社卫星大队成立。1963年5月,从卫星大队分出新珠大队,吕家栅仍属卫星大队。1983年,恢复乡建制,卫星大队改为吕家栅村,成立村民委员会。2003年7月,行政村撤并调整,新珠村、吕家栅、永家村合并成永新村。
(二)经济
1990年,村办企业工业产值17万元;种粮面积1408亩,粮食总产922吨,油菜籽68吨,农副业总收入160万元,农民人均年纯收入955元。
2002年,全村有种植水稻面积376亩,粮食总产338吨,油菜籽83.5吨,农业产值553.31万元;村办企业有2家,职工40人,工业产值125万元。全村人均国民生产总值6293元,农民人均年纯收入5795元。
(三)社会事业
民国35年(1946年),黎里区黎北乡吕家栅国民学校成立。1967年,大队建合作医疗站。1996年,村办自来水厂。1998年,自来水改由镇自来水厂供给。
2001年,村办的卫生室占地面积40平方米,村上有老年活动室1间,内有报刊、棋牌等。北厍到西浜的乡道在村域内通过,过境段长800米,宽4米,水泥路面。一条长2000米、宽2米的水泥路面村道通达各村民小组和水产养殖基地。吕家栅小学撤并,学生转入北厍中心小学就读。
(四)历任领导
1957~1958年,高级社党支部书记:徐巧林、戴金荣。社长:陈天生。
1958~1983年,历任大队党支部书记:戴金荣、吕福昶、吕通扶、李永林;历任大队长:陈天生、吕通扶、吕会其。
1983~2003年,历任村党支部书记:李永林、吕会其、李永林、吕雪中、李泉荣、王其根;历任村民委员会主任:吕毕华(女)、吕雪中、孙海荣、吕国方;历任村经济合作社社长:吕会其、陆根荣、吕会其、孙江林。
二十二、西浜村
西浜村位于北厍镇区西部边缘,距镇区5.5千米。东靠八宝荡(又名南白荡),南傍北富浜,西与八坼汤大坝接壤,北邻川心港。2000年,政区征农业税土地面积1208.25亩。下辖东浜、西浜、鸭头湾3个自然村,6个村民小组,157户,499人。村委会驻地西浜。
(一)区划
1950年,西浜村属黎里区黑龙乡。1956年,太阳乡西浜初级社成立。1957年,大阳乡富联高级农业社成立。1958年秋,富联大队成立归属黎里公社。1962年4月,富联大队划归北厍公社。1981年,撤销富联大队,成立西浜大队和永家大队。1983年,恢复乡建制,西浜大队改为西浜村,成立村民委员会。2001年8月,行政村撤并调整,西浜村、永家村合并成(新)永家村。
(二)经济
1990年,村办企业工业产值60万元;种粮面积1227亩,粮食总产707吨,油菜籽65吨,农副业总收入100万元,农民人均纯收入1061元。
2000年,种植水稻面积479亩、粮食总产225吨,油菜籽62.4吨,农渔业产值305.3万元;村办工业基础薄弱,企业2家,职工15人,工业产值115.5万元。全村人均国民生产总值5364元,农民人均年纯收入5020元。
(三)社会事业
民国2年(1913年),黎里区黑龙乡鸭头湾国民学校建立,1964年,鸭头湾小学改称富联小学。1967年,大队建合作医疗站。1989年,富联小学撤并入富湾小学。
1996年,村办自来水厂。学龄儿童就读北厍富湾小学。村有卫生所1所、老年活动室1所。
2000年,2米宽的水泥村道贯穿全村,元鹤至永家村乡道途经西浜村鸭头湾自然村,村域內过境段长1500米,宽4米,水泥路面。2002年,自来水由镇水厂供给。
(四)历任领导
1981~1983年,大队党支部书记:史小尤;大队长:陈永生。
1983~2001年,历任村党支部书记:史小尤、张荣根、张富荣;历任村民委员会主任:陈泉生、张放军、陈海荣;历任村经济合作社社长:陈巧明、张富荣、张放军、蒋泉佳。
二十三、永家村
永家村位于北厍镇区西南边缘,距镇区6千米。东与小富、荷花荡为界,南与黎里的长甸村交界,西临八坼黑龙村,北靠西浜、徐河漾。2002年,政区征农业税土地面积1451.75亩。下辖永和港、三家村、北富浜3个自然村,9个村民小组,217户,714人。村委会驻三家村。
(一)区划
1950年,永家村属黎里区黑龙乡。1956年,太阳乡永联初级社成立。1957年,大阳乡富联高级农业社成立。1958年秋,富联大队成立,归属黎里公社。1962年4月,富联大队划归北厍公社。1981年,撤销富联大队,成立西浜大队和永家大队。1983年,恢复乡建制,永家大队改为永家村,成立村民委员会。2001年8月,行政村撤并调整,西浜村、永家村合并成永家村。2003年7月,行政村撤并调整,新珠村、吕家栅、永家村合并成永新村。
(二)经济
1990年,村办企业3家,工业产值83万元;种粮面积1487亩,粮食总产845吨,油菜籽76吨,农副业总收入182万元,农民人均年纯收入1150元。
2000年,种植水稻面积544.9亩,粮食总产325吨,油菜籽122.5吨;村办工业基础薄弱,仅有1家企业,职工16人。全村工业产值103万元,农渔业产值346万元,人均国民生产总值6290元,农民人均年纯收入5395元。
(三)社会事业
民国2年(1913年),黎里区黑龙乡鸭头湾国民学校成立,1964年,鸭头湾小学改称富联小学。1967年,大队建合作医疗站。1989年,富联小学撤并入富湾小学。
1996年,西浜村学龄儿童就读富湾小学。是年,村办自来水厂竣工投产,村卫生所、村老年活动室,按照要求配备全器械用具。
2000年,2米宽的水泥村道贯穿全村。村民用水仍由村办自来水厂供给。
(四)历任领导
1957~1958年,高级社党支部书记:周福春。社长:马四根。
1958~1983年,历任大队党支部书记:周福春、田桂宝、马四根;历任大队长:马四根、陈泉生。
1983~2003年,历任村党支部书记:干胜德、张富荣;历任村民委员会主任:张叙林、张耀祖、史利民、张春东;历任村经济合作社社长:张友发、张耀祖,张春东。
二十四、唐小村
唐小村位于北厍镇区的中西部,距镇区4千米。东与北珠村交界,南傍直开漾,西和川心港自然村接壤,北连大长港自然村。2000年,政区征农业税土地面积1335.24亩。下辖唐家港、小长2个自然村,7个村民小组,197户,617人。村委会驻地小长自然村。
(一)区划
1950年,唐小村属黎里区新参乡。1956年,太阳乡唐心初级社成立。1957年,大阳乡唐心高级农业社成立。1958年秋,北厍公社战斗大队成立。1979年10月,战斗大队分出唐小大队。1983年,恢复乡建制,唐小大队改为唐小村,成立村民委员会。2001年8月,行政村撤并调整,唐小村、川心港村合并成川心港村。
(二)经济
1996年,村办工业有4家,职工8人,工业总产值295.00万元,利润13.80万元。水稻种植面积1246亩,粮食总产804吨。油菜籽总产117吨。农村经济总收入719万元,农民人均年纯收入4612元。
2000年,全村种植水稻面积371亩,粮食总产212.7吨,油菜籽77.9吨,农渔业产值436万元;村办工业有金属轧丝厂,职工16人,工业产值394万元。全村人均国民生产总值13452元,农民人均年纯收入5276元。
(三)社会事业
1963年,战斗小学创办。1967年,大队建合作医疗站。1989年,战斗小学撤并入川心港小学。1995年,村办的自来水厂解决村民饮用水。
1996年,全村学龄儿童在川心港小学就读,1997年,川心港小学撤并入富湾小学。有卫生室2间、卫生员2人;老年人活动室2间,服务员1人。1998年,自来水由镇水厂供给。
2000年,2米宽水泥村道贯穿全村。村民饮用的自来水并入北厍水厂管网。
(四)历任领导
1979~1983年,历任大队党支部书记:钱伟根、翁杏观、庄志明;历任大队长:周金泉、唐齐根。
1983~2001年,历任村党支部书记:翁杏观、庄志民、顾建龙;历任村民委员会主任:钱益明、顾菊林、周晓荣、顾菊林;历任村经济合作社社长:唐齐根、秦士良、宗根宝、翁金才。
二十五、川心港村
川心港村位于北厍镇区西部边缘,距镇区5千米。东与唐家港接壤,南与西浜为界,西与八坼的联盟相邻,北靠外蒲荡。2000年,政区征农业税土地面积1484.75亩。下辖川心港、螺蛳港2个自然村,8个村民小组,234户,704人。村委会驻地川心港北端。
川心港自然村有一条南北走向长2000米的川心港,村名由此而生。
(一)区划
1950年,川心港村属黎里区新参乡,1956年,太阳乡唐心初级社成立,1957年,大阳乡唐心高级农业社成立。1958年秋,北厍公社战斗大队成立。1979年10月,战斗大队分出唐小大队,川心港仍属战斗大队。1983年,恢复乡建制,战斗大队改为川心港村,成立村民委员会。2001年8月,行政村撤并调整,唐小村、川心港村合并成川心港村。2003年7月,川心港村、南参村合并成川心港村。
(二)经济
1964年,有队办企业2家。1990年,有村办企业1家,工业产值67万元;种粮面积1495亩,粮食总产914吨,油菜籽58吨,农副业总收入151万元,农民人均年纯收入1096元。
2000年,全村种植水稻面积410.5亩,粮食总产226吨,油菜籽55.2吨,农业产值398万元;村办工业有1家铸造厂,职工18人,工业产值550万元。全村人均国民生产总值9091元,农民人均年纯收入5614元。
(三)社会事业
1951年,黎里区新参乡川心港小学创办。1963年,电力排灌站建成。1967年,大队建合作医疗站。1994年,村办自来水厂竣工投产。
1996年,村上有川心港小学,施教范围包括唐小、川心港2个行政村。1997年,川心港小学撤并入富湾小学。村卫生室、老年活动室得到吴江市人防局的资助,有新建的房屋、所需设备齐全,并配备卫生员2人和老年活动室管理员。
1998年,村民饮用的自来水由北厍水厂供给。2000年,全长1500米的村道通达各村民小组和水产养殖基地。
(四)历任领导
1957~1958年,高级社党支部书记:金人杰;社长:夏雪卿。
1958~1983年,历任大队党支部书记:金人杰、夏雪卿、陶金虎、张传根、张春和、周金泉、丁德范、庄伯钧;历任大队长:夏雪卿、周金泉、翁仁观、夏厚章。
1983~2001年,历任村党支部书记:庄伯钧、夏加根、庄志明;历任村民委员会主任:钱根龙、金桂兴、顾建南;历任村经济合作社社长:陶金虎、钱伯勤、庄志明、钱国强。
二十六、南参村
南参村位于北厍镇区的西北边缘,距镇区5.8千米,东靠外蒲荡,南与螺蛳港接壤,西与八坼的姜家港、埭上交界,北与金家坝的吴家浜、小里港为邻。2002年,政区征农业税土地面积2126.90亩。下辖南参、高家港2个自然村,10个村民小组,251户,794人。村委会驻地南参自然村。
(一)区划
1950年,南参村属黎里区新参乡,1956年,太阳乡先锋初级社成立,1957年,大阳乡先锋高级农业社成立。1958年秋,北厍公社先锋大队成立。1983年,恢复乡建制,先锋大队改为南参村,成立村民委员会。2003年7月,川心港村、南参村合并成(新)川心港村。
(二)经济
1990年,有村办企业2家,工业产值197万元;种粮面积2025亩,粮食总产1188吨,油菜籽92吨,农副业总收入258万元,农民人均年纯收入985元。
2002年,全村水稻种植面积823.9亩,总产粮食432.8吨,油菜籽105.3吨,农业产值562.2万元;村办工业有铝制品加工厂、有色金属冶炼厂2家企业,职工20人,工业产值979万元。全村人均国民生产总值7311元,农民人均年纯收入5898元。
(三)社会事业
民国元年(1912年),八坼乡立南参初等小学成立。1967年,大队建合作医疗站。
1992年,南参小学撤并,学生转入北厍中心小学读书。
1996年,村上办自来水厂。
2002年,村有卫生室和老年活动室。村道长2500米,宽2米,水泥路面,通达各村民小组和水产养殖基地。村民用水仍由村办自来水厂供给。
(四)历任领导
1957~1958年,高级社党支部书记:张春和;社长:蔡根大。
1958~1983年,历任大队党支部书记:张春和、蔡根大、翁德明;历任大队长:蔡根大、陆桂金。
1983~2003年,历任村党支部书记:曹雪荣、俞泉根、胡泉、陆鸣忠;历任村民委员会主任:陆永泉、陆根兴、翁德中、张小华;历任村经济合作社社长:翁德中、陆根兴。
二十七、渔业村
渔业村位于北厍集镇区西南,距镇区1千米。1968年,原梅墩村庙圩耕作区辟为北厍公社渔民陆上定居点,形成一个新的村落。东接梅墩自然村,南临蚌壳荡,西依蛇垛港,北与蛇垛港自然村相邻。2002年,下辖6个村民小组,202户,738人。
(一)区划
1952年,北厍乡渔民大组成立。1958年9月,人民公社初期,北厍公社捕捞大队成立。1968年,陆上定居。1983年,恢复乡建制,北厍公社捕捞大队改为北厍乡渔业村。2003年7月,北厍镇渔业村撤销,并入北厍社区。
(二)经济
1996年,村办企业有2家,职工46人,工业总产值279.66万元,利润3.24万元。农村经济总收入7590万元,渔民人均纯收入6525元。
2002年,养殖收入575万元;村办企业2家,职工40人,工业产值2059.34万元。渔民人均年纯收入6580元。
(三)社会事业
2002年,渔业村中小学生全部在北厍镇上就读。村上有村卫生所,占地面积80平方米,卫生员2人。村老年活动室,占地面积100平方米,内有阅览室、棋牌室。渔业村自来水一直有北厍水厂供应。渔业村内有2米宽水泥路面村道连通全村至镇入口处。
(四)历任领导
1958~1983年,历任大队党支部书记:张传根、浦志澄、袁荣林、姚金龙;历任大队长:由各任支部书记兼任。
1983~2003年,历任村党支部书记:姚金龙、孙高生、潘根荣、顾宝弟;历任村民委员会主任:袁荣林、顾宝弟、任桂荣、徐晓梅(女)。